“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啰喂,甜蜜的歌儿甜蜜的歌儿飞满天啰喂……”一边在煤矿上着班,一边用业余时间养110多箱蜜蜂,年收益接近20万元,近两年,矿工周伦强的日子过得挺潇洒,正如歌词中所唱:“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明天比呀比蜜甜啰!”
现年43岁的周伦强是重庆能源集团逢春煤矿的一位农民工,上班10年来,因为个小力气差,干的都是些辅助性工作,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,要养三个孩子,生活过得紧巴巴的。
意外收获:
挖红薯捡到一群蜜蜂
周伦强家就住在矿区边上,因为是上门女婿,下班后还得回家帮岳父岳母干点农活。2012年深秋的一个下午,刚背上满满一背篼红薯从地里回家的周伦强,突然听到岳母喊他:“伦强,快点来!这里飞来了一群蜜蜂。”
听到喊声的周伦强赶紧放下背篼往回跑,果然,自家红薯地边的一棵李树上,黑压压的一群蜜蜂停留在那儿,也不知是谁家蜜蜂跑出来了。“当时我非常激动,想自己去把它弄下来,但还没走近那棵树,就遭蜜蜂蜇了好几下,吓得我再不敢靠前。后来,还是老丈人去喊来一个养过蜜蜂的村民帮忙,才把那群蜜蜂给弄下来,带回了家。”周伦强说。
兴趣大增:
一次性买回蜜蜂40箱
招来的蜜蜂被周伦强买来蜂箱养着,由于对养蜂一点都不懂,没过几天,蜂群跑了。但是,几天后他们又意外地捡到一群蜜蜂。这次周伦强就长了一智了,他虚心地去找养蜂人请教,又自己在网上查资料,慢慢摸索养蜂的门道。
在周伦强的精心呵护下,蜜蜂再也没跑,到第二年春天,不但繁衍壮大成了2箱,还产了好几斤蜂蜜,这让周伦强十分高兴。
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。2013年下半年,周伦强的大女儿佳佳带男朋友小王回家,在和小王聊天中他发现,自己的女儿竟然给老爸带了一个养蜂“专家”回来。
原来,小王前些年外出打工时,曾经帮过一个养蜂的老头,跟着他在德阳、泸州等地放蜂四五个月,对蜜蜂的养殖可以说是颇有心得。到年底,周伦强招来的那群蜜蜂已经发展成了4箱,尝到养蜂甜头的他“野心”逐渐大了起来,在女婿的“怂恿”下,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引进优良种群,规模化养殖。
于是,他带着小王先后到湖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考察,最后在贵州娄山关一蜂农那里,花3万多元一次性买了40箱蜜蜂回家。
互联网+:
网络上的“甜蜜事业”
养蜂看似简单,实则诀窍颇多。“啥时候分群,啥时候取蜜,冬天怎么管,天敌怎么防,里边的道道真不少。”周伦强说,他通过互联网建立了QQ、微信群,有着共同爱好的一群人,相互交流,一起探讨养蜂的技巧。
3年多来,他家的蜜蜂养得顺顺当当,还注册了微型企业,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授牌。“现在,蜂群已从最初的1箱发展到现在的110多箱,分别养殖在三个地方。为便于管理,我们还给养蜂点装上了监控,通过手机和监控联网,能随时查看养殖点的情况。”
“我的蜂箱都是从网上买的,到货后自己组装,每个箱子比在当地买现货,一个要便宜60元。”
“蜂蜜的销售也是通过互联网,我们从网上联系到广东湛江的一家公司,每到产蜜的季节,我们直接发货过去,那边公司是有多少收多少,销路一点都不愁。”周伦强说,最先联系到那家公司的时候,他们专门派人来考察了一次,带回样品检验后,和我们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合同。
“经过这几年,我是真喜欢上了养蜂这行。我最大的愿望就是,再发展两年,等有两三百箱蜜蜂的时候,买个货车把蜜蜂拉出去放。钱也赚了,还可以到处走走,真的很有意思。”周伦强说。